首页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
您的位置: 首页 > 范文大全 >

全国名校模考作文(60)4道高考作文模拟题+范文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0-30 11:01:03    


模拟题一


人们往往希望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到生命的意义,然而有时,这种追寻会变成廉价的自我感动。

对此,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?请写一篇文章,谈谈你的看法。

要求:(1)自拟题目;(2)不少于800字。

【范文】

生活是河底的淤泥

生活是河底的淤泥,我们人类就像潜藏淤泥里的微生物,毫不起眼,却又渴望像天空的星星一样找到自己的轨道——生命的意义,然后闪闪发光,至此终年。

我以为,怀有良好的愿望,是通往成功星星的前提条件。就客观环境而言,我们这个时代是相对平稳,风平浪静的,如何在河底的淤泥中发现自己独特的生命意义确实是个难题。

甚至人们由于过分强烈的愿望,带来了隐患,这种追寻变成了廉价的自我感动。这样一种“意义溢出”的现象层出不穷:一个研究茶文化的课题竟与人类生存挂钩!拯救了一只小猫就是全喵星人的救星?苦咖啡式的文学成了大众的普遍取向,托尔斯泰等大部头的“史诗”被拒之门外……我们不难看出人们为了一种所谓“重”的意义,而使自己的生命愈发的轻、微、小了!这也就是说他们错过了问题的核心——如何真正认同自我的生命价值。

我们不妨继续反思我们为什么会产生廉价自我感动的原因,显然我们缺乏来自外界对我们举动的认同,只好卑微地自我感动,那么,这就是生活的全貌吗?我们只能有赖于外界的认同来逃避自我感动,寻找自我的生命意义吗?列夫·托尔斯泰在他平凡人生中也一直致力于寻找生命的意义。身为贵族,他都一直为农民阶级出声,他在自己的庄园实行改革,却没有农民买他的账;他放弃自己的财产想分给农民,却与自己妻子不和。他听见了许多反对,却一直坚持追求行善者的幸福。可见,外界的准则未必重要,坚持内心的声音自有其价值。

但是,如何使内心的声音帮助我们寻找到生命的意义,而非廉价的自我感动呢?客观而真实的自我评估,不过分夸大自己的价值而沾沾自喜,也不必为自己平凡而垂头丧气。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认清生命所处的位置,我们都认为生活是河底的淤泥,是平凡的,可是淤泥仍然能开出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”的荷花,即生活没那么平凡。生命并非一个封闭的单子,而是处于不断的联系之中,茶文化陶冶了华夏民族几千年,拯救一只猫亦有人道精神。一个人追寻生命意义的道路绝不是孤寂的,我们可能短暂地不被他人理解,当我们的行为真真正正对他人产生积极意义,我们自会被认可,不必着急。

生活是河底的淤泥,我们是河底的微生物,聆听内心的声音,努力向前,终有一天找到自己的轨迹,闪闪发光,至此终年。

模拟题二


一个人年轻的时候,想成为任何人,唯独忘了他自己。这似乎是一个普遍现象。对此,你有何看法,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。

要求:(1)自拟题目;(2)不少于800字。

【范文】

认尽他人成己身

年轻时,我想成为任何人。不论是对英雄伟岸意志的推崇,对精英人士有为的艳羡,对父母师长绵长如水人生的向往,甚至是对为恶之人肆意放荡的暗爽。

这是因为在一个人的年轻时期,自我人生的价值暂付阙如。正如纪德在《人间食粮》中所言,“借助芦苇的摆动,我们才能认识风”。从任何人已渐有模样的人生中,我们识出了自我如风般还未成形的人生所具有的诸多可能。

而这一“任何人”的模仿之本实则并不精确。在真实境遇中,年轻人实际上趋从“模仿并非推理”本性去试图成为的,是“任何人”身上触动本心的思想、行为、情感。比方说,小朋友的梦想大多是宇航员、科学家,因为在他们这一年龄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中,这是最崇高的职业。而年岁渐长的学生一派则倾向于医生、教师等,只因他们对现实有了一定的了解后,知此二者为崇高性职业,此为向善之心。而对恶行潜意识中的一些趋同,则体现出放出本我欲望的向适之心。

在向善之心与向适之心的博弈与融合,加入成长途中对世界的观照与对自我的体认后,便可以塑成自我独特的意义和价值,吹尽他人的芦苇之形,成就自身之风。

然而,或许是凡庸之人因事成而后促成的随波逐流之风太过激烈,更多的人们在华兹华斯笔下“追逐他人幻影”的途中一去不返,他们忘却了纪德之言的后一句“但风比芦苇更重要”。

从古人“学得文武艺,货与帝王家”般所有士子将仕途作为唯一价值,到今日一些青年人之语“我想当网红”。“成己身”此原初之心似被忘却,自我的可能性也在这盲目构成的范式中被消解了。

这一盲目的体现有二,一则对自己的特性与所长未有足够体认。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,可他一生将剧作视作末流,终身科举而未得志,郁郁而终。只因他想成官,而不是以自我“微薄之技”来写剧。二则是不明白海德格尔所言的“人是目的”,人始终在形成中,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人生的终极意义与真理,无关他人。就如桑地亚哥与马林鱼的搏斗中,窥见了此刻的真实,这一真实绝不是“想成为任何人”。

所以年轻时确应“入乎其内”,从任何人的身上,找到自己;在这之后,切记要“出乎其外”,超越对他人的模仿,如伊卡洛斯般飞出盲目趋从他人的迷楼,把握本心与志趣,去凝练形成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。

杜加尔说:“生命是一场绵延不绝的渴望,渴望不断上升,最后变得高贵而绵长。”前半生渴望认尽他人,后半生在此基础上渴望于过好生命当下时空的延伸。如此,众多面貌最后化聚成一张脸。“我”的脸——亦是人类共同的容颜。

模拟题三


根据以下材料写作。

佛家语:“是非天天有,不听自然无;是非天天有,不听还是有;是非天天有,看你怎么办?”

看了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?请自选一个角度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,题目自拟。

【范文】

直面是非,明辨是非

朱光潜在《人生九论》中如此写道:“一个社会的民众都是浮浅顽劣的。”浮浅顽劣的民众在茶余饭后对所听所闻,大谈特谈,自以为一针见血,针砭对弊,尚不知自己只是不明真相,无端揣测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,是非由此而来。

由是,是非天天有,且避无可避。

佛家语:“是非天天有,不听自然无。”面对是是非非,谣言亦或真相?普罗大众自是眼花缭乱。倘若自身处在这是是非非的大漩涡之中,唯有摆正心态,尽力使自己不受其干扰, 方能在这惊涛骇浪中幸免于难。

佛家有云:“是非天天有,不听还是有。”有人的地方就必定少不了搬弄是非。哲学家周国平曾经说过:“翅膀长在你身上,太在乎别人对于飞行姿势的批评所以你飞不起来。”是非避无可避,即使将耳朵堵住,将心灵封闲,以免受其迫害。是非仍是客观实在,一味逃避, 难免铸成懦弱的模子,将自己永远框定,无法自由翱翔,无缘广阔蓝天白云。

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这是非纷扰的世界觅得一片净土呢?

理性看待是非,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,是为上策。

先哲叔本华在《人生的智慧》中提出:“每一个人首先是也实际上是寄居在自身的皮襄里,而非活在他人的见解下。”每一个人首先应兼持自己的见解,而非将自己变顽劣浮浅的乌合之众中的一员。房龙在《宽容序言》中所刻画的漫游者在无知村民的无知见解下,坚持自我,纵使遍体鳞伤,也勇于直面是非曲直,最被奉为“先驱者”。我们应在是非曲直中, 辩明真相坚持自我。正如电影《熔炉》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所言:“我们一路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,而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。”其关键就在于坚持自我、明辨是非,不为改变世界,只为保有初心。

余光中在一次登台领奖时,只有他一人白发苍苍,其余都是年轻人,有好事者问他对此有何感想,余光中这样回答:“老了还能与年轻人同台竞技,说明你有不老的心态。”如此轻松而巧妙地化解了是非,这是余光中正确树立是非观念,理性面对是非曲直的表现。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学习如何化解是非,在是非中独善其身,还要学会不搬弄是非,勇于脱离浮浅顽劣,因为正如丹·布朗所言:“每个人都对他所属于的社会负有一份责任。”是非天天有的社会,每个人都页有一定责任。唯有每个人都做到明辨是非曲折,树立正确是非观,才能彻底消灭搬弄是非之弊。

模拟题四


现实生活中,有些人并没有因为信息获取的途径便捷、获得的信息多样,而改变更倾向于依据自以为对的信息作出判断的情况。

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?请写一篇文章,谈谈你的看法。

要求:(1)自拟题目;(2)文体不限(诗歌除外)。

【范文】

闭门造车,出门合辙

现下,我们拥有更便捷的途径以获取多样信息,然而,尚有人仍持以根据自我认可的信息来作出判断的倾向。

自以为对的信息,往往仅合乎个人价值观,或者是既知的粗糙集成。在这个海量信息喷涌的时代,也许不能将百家言论照单全收;但丰富的信息源绝非简单的筛选、剔除异己的流水作业大行其道的借口。暴露在信息浪潮之中,不思考触及价值意义的人生命题,而仅仅以狗熊掰玉米的姿态将已有的浅薄认知之外的存在藏匿、抹杀并乐于以此来适应信息化时代,无异于闭门造车;仅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信息为零件拼凑的认知,是我们深入骨髓的虚无主义;它粗蛮地消解了狭小命题之外的意义,并拒绝理解异已。

因此,在闭门造车之外,我们常常束之高阁的是“出门合辙”。造车尚需测试是否合乎外面的车辙印,个人的思想更无不加修正,任其野蛮生长的道理。在获取思想之外,不是否决,而是宽容思考,加加林建议“从别人脑袋里的思想,加以自我的思考,可以修正我的头脑的偏差”,就是巧用他山之石以攻玉的意识的超越。

“操千剑而后识器,织千曲而后晓声。”假使仅以自以为的“正确”作出判断,就算读遍信息潮,又懂了多少,记了多少,有多少为已所用?信息多样化的今天,无知并不可怕;顶着无知的压力以谦虚的仰视姿态只争朝夕地填充自己的空白,通过对立概念、相左观点的碰撞来切削、修补自己的认知,认识到闭门造车之后出门合辙的修正,其勇气反胜于居高临下的裁决者,也更有充盈的获取感。

任何的异己思想信息,都供给我们以向内审察的契机。相比之自以为是的道德制裁和流连于表面的外部反思,我更倾向于在认知中学习,在学习中反向填补认知的镜像反思;以他人思想为镜,许是能暴露出一己之见的偏颇。

“闭门造车”无妨,但不可轻忘“出门合辙”;也许不达完美之境,但凭自我观照和矫正来无限趋近至臻的过程,有如神祇推石的西西弗斯精神。鲁迅谈到人生时坦言“我们强韧地、慢慢地走去”,其过程性、进程性与“造车”且“合辙”如出一辙;也许这正是在信息时代,我们所应秉持的、健康的取舍观。




相关文章